欢迎您来到湖北新闻网! 湖北游记 湖北风情
武汉新闻 洪湖新闻 麻城新闻 武穴新闻 广水新闻 利川新闻 安陆新闻 应城新闻 松兹新闻 当阳新闻 宜城新闻 枣阳新闻 枝江新闻 宜都新闻 嘉鱼新闻 大冶新闻 石首新闻 赤壁新闻 黄石新闻 十堰新闻 宜昌新闻 襄阳新闻 鄂州新闻 荆州新闻 孝感新闻 荆门新闻 黄冈新闻 咸宁新闻
当前位置: > 湖北新闻 > 十堰新闻 > 郧西有个当代“愚公” 率村民凿出35公里天路

郧西有个当代“愚公” 率村民凿出35公里天路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郧西有个当代“愚公” 率村民凿出35公里天路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是湖北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位于秦楚交界的大梁山上,海拔1700多米,回汉杂居。40多年来,村支书魏登殿带领大家修成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又挖水窖解决了吃水难题,引电进山让群众告别了煤油灯,并带领大家把一个全县最贫困的山村扶上了康庄大道。因此,他被当地人称为大梁山“愚公”。

  绝壁上凿出35公里天路

  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挂在绝壁上的村落”。没有路,乡亲们到10公里外的泗峡口办事,还要肩挑背驮,翻山越岭,天不亮动身,回来已是漆黑;没有路,村民养的猪想变现,要4个人抬下山,脚边就是悬崖。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后,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他首先带领大家修路。魏登殿和工程技术员一道吃住在工地,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主干道5公里长的公路终于竣工。

  修通一条出山路,依然无法解决村民出行难。接下来,魏登殿又四处托人找资金、争项目,截至2014年底,在他当村支书的40年间,坎子山村修起35公里的出山大道,通村、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

  全乡最早告别煤油灯

  由于海拔高,坎子山村严重缺水。干旱严重时,全村600多村民仅靠一处泉水维持生活。

  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为水把命丧。”村民杨才华介绍,这是真实写照。1995年夏的一天,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跌倒,水桶摔得粉碎,水也一滴不剩,一气之下用麻绳寻短见。村民将她救醒后,她哭着说:“幸亏没有死,要是死了,办丧事得要多少水啊!”

  魏登殿下决心让群众吃上洁净水。1997年,村里多方筹集上百万元,大搞水窖建设。截至目前,全村建起了110口水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村民们世代照明靠点煤油灯,魏登殿决定把电引进来。1992年,他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又在全体村民“以物抵资”的大力支持下,在相邻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的特殊照顾下,于当年8月14日顺利通了电,坎子山村也是全乡最先通电的村子。

  发展特色农业助全村致富

  基础设施改善后,带领村民致富就成了魏登殿考虑的头等大事。当地的马头山羊品种优良,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魏登殿发动群众养羊。

  村民魏尧响几年前从甘肃娶个媳妇,媳妇上门后十分不适应当地生活,多次劝他一起回甘肃谋生计。为帮魏尧响一家脱贫,魏登殿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让魏尧响干劲十足。两年过去了,原本一贫如洗的魏尧响养起110只羊、7头黄牛,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目前,全村养牛700多头,羊3000多只。

  魏登殿还发动村民种植高山包菜,种植华山松。这些特色产业,让村民的小康生活有了指望。

  如今的坎子山村今非昔比:大伙儿从茅草屋住进了小楼房,喝上了自来水,开上了小摩托,电话信号全覆盖,山里的土特产也能运出去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

  在武汉工作的儿子要他到武汉去住,享几年福,被魏登殿拒绝了,他说:“我的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哪儿也不去。”

  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魏登殿显得胸有成竹:他计划着要发展坎子山村的畜牧产业、搞牛羊肉深加工;玉米加工成苞谷糁进入超市售卖;建包菜土豆高产示范区;开发万亩石林、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

(原标题:郧西有个当代“愚公” 率村民凿出35公里天路)

本站所刊载信息及文章,不代表我站观点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址:www.hbneww.com 湖北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文章,部分转载于网络,如果触犯了您的版权和利益,请及时发邮件给我们,我们查证后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邮箱:1153420304@qq.com